阿膠介紹
阿膠,中藥材名。本品為馬科動物驢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膠塊。動物形態(tài)詳驢肉條。功能主治為:滋陰補血,安胎。治血虛,虛勞咳嗽,吐血,衄血、便血,婦女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崩中,胎漏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心腹內(nèi)崩,勞極灑灑如瘧狀,腰腹痛,四肢酸疼,女子下血。安胎。久服益氣。②《別錄》:丈夫小腹痛,虛勞羸瘦,陰氣不足,腳酸不能久立,養(yǎng)肝氣。③《藥性論》:主堅筋骨,益氣止痢。④《千金?食治》:治大風。⑤孟詵:治一切風毒骨節(jié)痛,呻吟不止者,消和灑服。⑥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一切風,并鼻洪、吐血、腸風、血痢及崩中帶下。⑦《綱目》:療吐血、衄血、血淋、尿血,腸風,下痢。女人血痛、血枯、經(jīng)水不調(diào),無子,崩中,帶下,胎前產(chǎn)后諸疾。男女一切風病,骨節(jié)疼痛,水氣浮腫,虛勞咳嗽喘急,肺痿唾膿血,及癰疽腫毒。和血滋陰,除風潤燥,化痰清肺,利小便,調(diào)大腸。⑧《綱目拾遺》:治內(nèi)傷腰痛,強力伸筋,添精固腎。
阿膠是以驢皮為主要原料熬煉制成的補益佳品。提到阿膠,就不能不先說說驢。其實在漢代之前,整個中原大地是沒有驢的。人們喜說:五谷豐登,六畜興旺。六畜指馬、牛、羊、雞、狗、豬,并沒有驢的位置,十二生肖中自然也不見驢的蹤影。驢(Equus asinus L.)原產(chǎn)自非洲及西亞,在西漢時期,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中原。因其粗生易養(yǎng)可供勞役,遂繁衍日盛。
阿膠藥用歷史:
阿膠入藥的記載,可以追溯到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。古代的阿膠用的主原料最初是牛皮,南北朝《名醫(yī)別錄》中明確指出:“阿膠,生東平郡,牛皮作之,出東阿。”唐代《千金方·食治》記載,牛皮、馬皮、驢皮均被用來制阿膠,說明阿膠的原料逐漸多元化。
到了五代與宋代,牛皮主要用于軍備,如甲胄、弓弩等,不敷他用,政府于是頒布了“牛皮之禁”,不準民間私藏牛皮。這種做法似中國歷史上有過的鹽鐵官營令、人參禁采令一樣。資源所限,牛皮逐漸退出市場,驢皮成為制做阿膠的代用品。
古代的毛驢,不能像駿馬一樣在戰(zhàn)場上沖鋒陷陣,亦不能如黃牛一樣在農(nóng)田中駕轅。正如漢代《鹽鐵論》中評價的:贏驢不中牛馬之力。小毛驢往往是在結(jié)束了拉套、拉磨的使命后,被卸下來。而為了發(fā)揮余熱,驢皮又在制作阿膠上派上了用場。
究竟驢皮的功效可否與牛皮相比?爭論一直持續(xù)到明代,直到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將驢皮阿膠列為“圣藥”才告一段落。此后,以牛皮為原料所制造的阿膠被稱為黃明膠,而以驢皮為原料制造者則特稱為阿膠了?,F(xiàn)今驢皮已經(jīng)成為阿膠原料的主流,《中國藥典》也確定了驢皮作為阿膠原料的法定地位。
在中國飼養(yǎng)驢的漫長歷史過程中,主產(chǎn)于魯北、冀東平原沿渤海各縣的一個品系——烏驢成為了阿膠的原料來源,形成阿膠道地性的重要一環(huán)。在《本草品匯精要》中有一幅烏驢圖,說明以烏驢的皮制阿膠由來已久?!睹t(yī)別錄》文中東阿即為今山東省東阿縣。明清代以來文獻均記載以烏驢皮和東阿的井水制成者才可稱為阿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