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七葉簡介: 三七葉,中藥名。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(Burk.)F. H. Chne exC. Chow的葉。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散瘀止血,消腫定痛之功效。常用于吐血,衄血,便血,外傷出血,跌打腫痛,癰腫瘡毒。 三七葉為掌狀復葉,4枚輪生于莖頂;葉柄長4-5厘米,有縱紋,無毛;托葉小,披針形,長5-6毫米;小葉片3-4,薄膜質,透明,倒卵狀橢圓形至倒卵狀長圓形,中央的長9-10厘米,寬3.5-4厘米,側生的較小,先端長漸尖,基部漸狹,下延,邊緣有重鋸齒,齒有刺尖,上面脈上密生剛毛,剛毛長1.5-2毫米,下面無毛,側脈8-10對,兩面明顯,網(wǎng)脈明顯;小葉柄長2-10毫米,與葉柄頂端連接處簇生剛毛。 三七是多年生草本;根狀莖短,竹鞭狀,橫生,有2至幾條肉質根;肉質根圓柱形,長約2-4厘米,直徑約1厘米,干時有縱皺紋。地上莖單生,高約40厘米,有縱紋,無毛,基部有宿存鱗片。葉為掌狀復葉,4枚輪生于莖頂;葉柄長4-5厘米,有縱紋,無毛;托葉小,披針形,長5-6毫米;小葉片3-4,薄膜質,透明,倒卵狀橢圓形至倒卵狀長圓形,中央的長9-10厘米,寬3.5-4厘米,側生的較小,先端長漸尖,基部漸狹,下延,邊緣有重鋸齒,齒有刺尖,上面脈上密生剛毛,剛毛長1.5-2毫米,下面無毛,側脈8-10對,兩面明顯,網(wǎng)脈明顯;小葉柄長2-10毫米,與葉柄頂端連接處簇生剛毛。傘形花序單個頂生,直徑約3.5厘米,有花20-50朵;總花梗長約12厘米,有縱紋,無毛;花梗纖細,無毛,長約1厘米;苞片不明顯;花黃綠色;萼杯狀(雄花的萼為陀螺形),邊緣有5個三角形的齒;花瓣5;雄蕊5;子房2室;花柱2(雄花中的退化雌蕊上為1條),離生,反曲。果實未見。 三七葉干葉的樣子 野生于山坡叢林下,今多栽培于海拔800-1000m的山腳斜披、土丘緩坡上或人工蔭棚下。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野生者已少見,多為栽培。 三七葉藥材性狀: 本品長25-50cm。莖常皺縮扁平或類方形,近基部2-3cm處黃白色,上部灰綠色,直徑1.5-2mm。掌狀復葉3-4枚輪生莖頂,葉柄長5-10cm,具縱棱;小葉片3-7枚,常皺縮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,長3-14cm,寬1.5-5cm,中央數(shù)片較大,兩側2片較小,先端長尖,基部近圓形或偏斜,邊緣有細鋸齒,齒端及葉兩面沿葉脈有刺狀毛,黃綠色,兩面有銅綠斑。質脆易碎。氣微,味微苦。
|